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
——摘自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典出: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原文:自博望侯骞死后,匈奴闻汉通乌孙,怒,欲击之。及汉使乌孙,若出其南,抵大宛、大月氏相属,乌孙乃恐,使使献马,原得尚汉女翁主为昆弟。天子问群臣议计,皆曰“必先纳聘,然後乃遣女”。初,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毒国。而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馀人,人所赍操大放博望侯时。其后益习而衰少焉。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馀,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
■释义:“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描绘的是丝路上使者、商旅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繁华景象。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后,大汉王朝增加了与西域各国的交往。一时间各国使者、商人频繁往来于丝绸之路,接连不断。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友谊之路,它开启了中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习近平曾说过:“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具体来说,第一,要促进文明互鉴。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继承和发扬丝路精神就要加强各文明间的交流,使人类文明能在交流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第二,要加强平等交流。“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继承和发扬丝路精神就要尊重各国的道路选择,不能妄加干预。第三,要坚持合作共赢。习近平多次强调“‘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继承和发扬丝路精神就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国家和人民。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引用“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旨在强调古丝绸之路曾是一条互利共赢之路。“一带一路”要继承和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大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实现各国在发展机遇上的共创共享。(来源:《习近平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