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风廉政 / 一周一纪一提醒 / 正文

习近平用典(三六三)

来源:《习近平用典》 发布时间:2025-01-07 09:02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典出:清·王夫之·《思问录·外篇》

■原文: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

■释义:“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出自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思问录·外篇》。《思问录》分为“外篇”和“内篇”。内篇以论述哲学问题为主,外篇涉及天文、历数、乐律、医学等各种自然科学问题。在《思问录·外篇》,王夫之针对中国古代天文中的度、次概念与实际天象的关系说道:“天无度,人以太阳一日所行之舍为之度。天无次,人以月建之域为之次。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意思是说,就自然的天而言,没有度与次之名,度、次之名仅仅是人为了认识天象的方便,把太阳每一天行走所停下来的地方叫作一度,一共360度,把周天分为12等分,而一年有十二个月,故每月为一次。这实际上是中国古人在地心说的立场上划分天体运动所得出的两个概念,因此,要真正理解实际的天象与节候,就不能受度、次之名的束缚,而要去考察实际的节候变化,故王夫之又说:“名从实起,次随建转。”

因此,通俗地理解“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就是:名称并不是天生造成的,必须依据事实。我们所提到的事物的各种名词、名称、名义,不是想当然地凭空生成的,它必定是从事物的客观实践情况中得出来的。后人也常用这句话来表达,认识事物要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能单纯从事物的名称来断定什么,客观实际情况是断定事物本质的根据。

对于“名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自先秦开始就有争论,儒家、法家有“循名责实”的思路,墨家有“取实予名”的思路。对此问题,王夫之坚持的是“取实予名”的思路,即名随实起。王夫之认为”实“是第一性的,告诫人们不要为名所惑。他认为,当为名所惑时,学问与思考都可能步入邪途,而不能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斯问而益疑,学而益僻,思而益甚其狂惑,以其名加诸迥异之体,枝辞日兴,愈离其本。”这就引出了我们如何认识真实世界的认识论问题了。

“明非天造,必从其实”。就“民主”而言,一个国家的人民是否享有真正的民主,并不能单纯从这个国家的民主制度判定,而要结合这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实践和发展的社会历史事件来判定,要从人民真正享受到的民主权利来评判这个国家的民主程度。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能简单地和西方民主比较认为哪个先进,哪个不先进,而是要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正确认识和评价各自的优缺点。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明非天造,必从其实”来阐释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旨在强调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要从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看待社会主义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