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典出: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五》
■原文:“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出自清人魏源的《默觚下·治篇五》。“默”取魏源的字“默深”,觚为古代木简。该书分《学篇》和《治篇》两大部分,编入魏源的《古微堂内集》。《默觚》体现了魏源 “变易”的今文经学思想。
■释义:“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句出自南朝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时序》。这句话的大意是:文章的变化受到时代风气的感染,不同文体的兴衰和时代有关。《文心雕龙》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内容涉及文学原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等多个方面。其中,《时序》一篇集中反映了刘勰的文学发展史观。该篇按时代顺序论述了各个时代文学发展演变的情况,提出了“十代九变”的观点,说明时代演变与文学发展的关系:“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刘勰在该篇中指出,文学的发展受时代与世情的影响,强调了文学与时代的联系。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脚的大小自然不一样,因此,不必要求鞋子一样大小。同理,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国家都应该按照本国实际情况采取对人民有利的治理方法即可。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自己知道。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也只有本国人民最有发言权、最有选择权、最有决定权。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状况等等,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只能依照自己的本国情况,选择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到现在经历了95年的风风雨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又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再到改革开放,走上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受到人民拥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走出来的,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只要我们充满自信,我们就有坚定的目标,就有无穷的力量。中国的道路是否适合中国发展,是否有利于中国人民,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建设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们不需要别人评说我们的“鞋子”合不合脚。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习近平两次在讲话中都引用过魏源的这句话,旨在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