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二八七)
发布时间:2023-01-28 07:34          来源:《习近平用典》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摘自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

■典出: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原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释义:“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大意是:天下万物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特性,这是事物的客观情形、是自然规律。孟子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要正视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异,凡事不能一概而论、苛求同一。比如商人做买卖,需要根据商品的不同属性和成本来制定相应的价格。若是不论品质好坏、不管成分高低,一味将做工精致的物品和做工粗糙的物品混在一起,统一价格,则会扰乱市场秩序。

事物各有不同,需要相互配合,人也是如此。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些差异,如面貌不同、性格不同、喜好不同等等。这些差异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既能产生积极影响也能产生消极影响。一方面,持有不同想法、观点的人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另一方面,不同的理念又往往容易引发摩擦和冲突。因此,人与人在交往时要正确对待彼此间的差异,要求同存异,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做到“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和衷共济”。

“和而不同”的理念不仅适用于人际交往,也同样适用于处理国际关系。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或文化传统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容易引发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间的矛盾冲突,甚至导致战争。因而,在国际交往中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差异问题。中国一贯坚持以平等包容的态度对待他国,主张通过对话交流,寻找彼此的共同点,求同存异,互帮互助。习近平曾说过:“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因此,他提出要构建“命运共同体”,倡导各国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要促进交流对话,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引用“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旨在呼吁亚洲各国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共同迈向命运共同体。